【资料图】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关于“警惕考研‘高考化’趋势”的话题冲上热搜。
据媒体报道,在3月5日下午举行的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梅兵说,代表国家最高教育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要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趋势,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让研究生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梅兵代表的建议是切中肯綮的。伴随着考研人数的不断增长,近年来确实出现了“考研高考化”的趋势。其实,不光是考研,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只要有选拔性考试的地方,都在不同程度地出现“高考化”的趋势。
为什么要读研?不少同学都希望能够“就好业”。尤其是本科毕业于“双非”院校的同学,对此有着更为急迫的需求。“考研高考化”背后的“无形之手”,就是就业。如今就业实在有点“卷”,像某媒体2022年校招时条件都是“本科及以上”,结果最后公示的名单哪里还有本科的身影?北航博士、牛津硕士赫然在列,这种情况下,本科生敢不读研么?
这当然不能怪罪用人单位,择优录取是应该的。再看看那些大单位的拟录用公示,如果劝大家不要考研,似乎并不现实。当“考研高考化”已经渐成气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最重要的是做大就业的“蛋糕”。就业的岗位多了,不同岗位的工资待遇、晋升空间差距变小了,各项保障力度上来了,社会对不同种类的工作包容度高了,毕业生们也就没有必要一窝蜂往公务员、央企国企、互联网大厂扎堆。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对研究生教育做好分类。当读研渐成“刚需”,堵不如疏。在国外有授课型硕士(Taught Course)和研究型硕士(Research Course)之分,满足了不同人群的读研需求。我国也推行着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两种不同的类别。我们可以进一步拉高学术硕士的入学门槛,尤其是在复试阶段,筛选出真正想读博深造的人才;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名额,提高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更多地深入企业,加强产教融合,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就业。同样地,在博士阶段,也要完善专业博士的建设,满足同学们的不同需求。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我们需要调整固有的升学观和就业观。长期以来,不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学校走向社会时,要带着“名校光环”。其实,读研读博本不应该是为了那张学位证书和一份好工作,而是为了心中真正所爱——科学与真理。(孙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