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美国海军陆战队日前发布了一份名为《军事设施和后勤2030》的文件。它是继《兵力设计2030》《训练和教育2030》《人才管理2030》3份文件之后推出的配套政策指导文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1997年以来美国海军陆战队首次对后勤学说进行全面修订,其后勤模式和形态将发生一些转变。
聚焦5项重点
(资料图片)
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武装冲突,美国海军陆战队近年来对部队结构进行调整,提出了所谓的“内线部队”概念。该概念主张在对抗地区持续部署规模较小、机动性更强的部队,这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配合部队结构调整,并与之前发布的有关文件相呼应,美国海军陆战队发布《军事设施和后勤2030》文件,旨在对后勤体系进行深度改革,以满足新的战略需求。
在内容方面,该文件主要聚焦5项重点议题。
一是树立全球后勤意识。文件强调,未来后勤保障应基于传感器技术,以数据驱动决策,实现后勤体系网络化,加强与其他军兵种和盟国军队的互操作性,同时提高后勤体系的弹性、再生能力和安全性。
二是倡导多样化的后勤物资运输分发。文件提出,美国海军陆战队应充分利用现有及新兴运输分发手段,为处于不同地理环境及对抗环境中的部队提供后勤保障。文件强调,应结合有人和无人运输平台,利用空中、地面、水面和地下多种运输渠道,以取代以有人驾驶轮式车辆为主的传统运输方式。
三是优化后勤保障体系。文件认为,应以非线性、分散式网络后勤体系取代现行的链式后勤体系。这是因为,链式后勤体系依赖大量仓库作支撑,转运节点易受攻击,一旦体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中断,整个体系将陷入瘫痪。而且,在物资分配至最终使用者之前,还需进行二次包装。相比之下,非线性、分散式网络后勤体系所需人员较少,且生存能力更强。
四是提升军事设施应对威胁的能力。针对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事设施所面临的非传统威胁(如气候变化和网络攻击)以及传统威胁,文件提出需要发展相应的军事设施保障能力,重新评估相关设施的地理位置等。据介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部分军事设施长期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如位于南卡罗来纳州附近海域的帕里斯岛。该岛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新兵训练营,岛上部分区域一年中会被淹没10次。预计到2050年,上述区域的30%将被海水永久淹没。
五是培育21世纪后勤人才。文件认为,应从人才管理和训练教育两个方面着手培养后勤人才。在选拔、培训和管理方面,要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其专业技能,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现代战场环境和未来后勤保障任务的需求。
重视新技术应用
《军事设施和后勤2030》文件高度关注各类新技术的应用,尤其是无人平台、人工智能、增材制造、3D打印和先进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文件提出,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为指挥官提供直观、可视化的后勤资源数据。为此,美国海军陆战队应将投资重点放在能够预测各单位后勤需求、准确掌握库存情况的各类传感器技术上。这些传感器及其他相关手段收集的数据,将有助于指挥官进行决策。
在运输平台方面,文件主张开发一系列小型无人运输平台,用于向对抗环境中的部队提供轻型物资。同时,美国海军陆战队还计划将基地内的燃油车辆改为电动车辆。
除运用各种新技术外,文件强调应挖掘现有平台的潜力。比如,到2024年春季,美国海军陆战队将利用已有的远征基地舰、KC-130加油机等平台,开展后勤补给和前沿支援方面的研究。
注重人员技能培养
文件提出,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部队人员应提高自给自足的能力,以减轻对后勤体系的依赖。这里所谓自给自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指美国海军陆战队人员需要掌握捕猎以及分割和处理食物的技能。
此外,美国海军陆战队部分人员已经考取多种船只的领航员执照。这是因为他们发现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岛屿没有适合重型卡车行驶的道路,只能依靠小型船只沿海岸线运输后勤物资。
除要求人员掌握多种技能外,美国海军陆战队还考虑整合现有工种,比如将机械工和焊接工合并为制造工等。
在教育方面,文件要求美国海军陆战队教育和训练司令部,在未来几个月内研究如何改进和加强后勤教育,同时审查旗下各个学校是否开设了足够的后勤课程。
分析人士指出,《军事设施和后勤2030》文件的实际效果仍需时间检验,同时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
首先,文件内容较多地侧重于理论介绍,具体实施计划较少。有关研究、分析、决策和实施等工作,仍需各职能部门落实。
其次,美国海军陆战队高层人士表示,目前该部队用于军事设施和后勤体系建设的资金不足,只能寻求其他渠道筹集资金。比如,基地内车辆电动化项目,可以从美国国防部、其他联邦机构和各州获得资金。但此类资金来源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难以满足多方面的资金需求;二是多为地方性短期政策,缺乏连续性。
再次,人员一专多能、岗位合并的实际效果有待观察。现代军队各技术和技能岗位高度专业化,且知识、技能密集,让人员具备多种能力,可能会影响其本职工作。同时,合并岗位会增加相关人员的学习、培训和工作负担,能否产生积极效果,仍需长期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