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1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传统优势食品产区规模不断壮大,地域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悠悠世间事,饭事第一事。青团跨界营销让各种口味“入芯”、淄博烧烤火爆“出圈”、《狂飙》带火了广东肠粉、猪脚(手)面……可见,以业态模式创新,地方特色食品的健康养生、休闲观光、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功能的呈现,引导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与康养、旅游、科普、娱乐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共享农庄、农耕体验、乡村民宿等业态和模式,不断引领推动着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链向高端攀升,向新场景和新赛道延伸,充分释放产业发展潜力。
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既是以地方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食品加工业,也是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这是一二三产联动的号角,也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因而,《意见》中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百亿龙头、千亿集群、万亿产业”的地方特色食品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并培育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传统优势食品产区、2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地方特色食品产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工业化典型案例。可以说,加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品牌培育,正是促进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讲好地方特色食品的“文化故事”。。
“十四五”期间,贵州省将持续打造“贵州特色食品”“贵州刺梨”等公共品牌,推动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日前,中国世界美食之都城市论坛的举办,超过20个城市的代表齐聚福建福州市,就城市品牌塑造等问题展开讨论。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柳州螺蛳粉、道口烧鸡、西湖龙井……在重点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打造方面,地方特色饮食产品产业,蕴含着一整套与食材遴选、配料加工、菜肴烹制和美食消费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是人际交往、礼仪节庆等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达着中国人尊崇自然、顺应时节、食治养生等思想观念和健康理念,更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也是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助推地方特色食品体系的构建。各地各级党委政府既要稳定食品工业运行,加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打造集食品品鉴、文化创意、社群交往等功能为一体的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场景,培育食品工业增长新动能。也要抓好食品工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抓实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元素嵌入夜间经济、特色餐饮集聚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消费载体,推进生活必需品供需衔接,强化龙头企业要素保障,确保民生食品稳定供应。更要夯实食品安全底线,加强食品工业质量检测、追溯体系、诚信体系建设,压实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坚决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此外,还要深度挖掘地方特色食品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地方特色食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软实力。
促进地方特色食品由区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益处可见,着眼酿造好地方特色食品的“中国味道”,既需要政策助推,也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参与,才能让地方特色食品这一“中国味道”飘得更远。(唐代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