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牌消金行业又多了一个房抵玩家。
「镭射财经」了解到,金美信消费金融已经布局房抵业务,其房抵贷产品美居贷在长沙市场先试先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房抵业务之前,金美信消费金融的自营业务条线为生活贷,如今两款大额产品一起发力,有望提升其自营业务占比。同时,这也成为金美信资产扩张的新发力点。
不只是金美信,房抵业务因件均额度大、风险可控,是不少消费金融公司的场景拓展选择。在行业资产荒加剧,自营诉求上升的背景下,以房抵场景作为资产增长着力点,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当然,并非所有消费金融公司都有能力和精力去做房抵业务,相比小额现金贷和固收、分润助贷业务,房抵业务需要投入更大的资金占用及人力推广成本,显然不是一个躺赚的生意。
进军房抵,扩充自营
金美信消费金融杀入房抵市场已有数月。
产品信息显示,金美信房抵产品可一押、二押,贷款期限1至5年,年化16%,额度5万至40万。借款人须为工薪阶层或个体工商户,抵押物可为住宅、别墅。
在展业模式上,金美信房抵业务采取代理模式,前期主要在长沙等少数城市进行试点。之所以选择长沙试水,长沙地区的消金从业者表示,长沙区域的消费金融业务比较活跃,涉足房产场景的锦程消金、中邮消金等机构已跑通模式。
从产品特点看,金美信消费金融的房抵产品与市场上的其他消金产品相似。如老牌房抵玩家锦程消费金融,支持借款人全款房抵押、抵押房二次抵押,夫妻双签最高可放40万元,年化利率16.1%起。
但在长沙市场,金美信的房抵业务与锦程有区别,金美信一押二押皆可,而锦程消费金融主要推二押。
选择从房抵业务突破,金美信消费金融意在扩大线下自营业务占比。当前,金美信线下大额业务占比在20%左右。
布局房抵业务前,金美信消费金融的业务主要由线上极速贷和线下大额生活贷两部分构成,其中极速贷主要由助贷和少部分自营线上业务构成,生活贷则为线下自营业务。
据了解,金美信生活贷业务采取直销团队展业的方式,面向全国扩张。生活贷业务由直销团队和合作渠道共同推广,主要面向八大行业、优质的白领客群。目前,金美信线下展业范围主要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苏、河南等省份,已经覆盖超20个城市。
产品结构方面,金美信生活贷贷款余额在10亿左右,极速贷贷款余额在40亿左右。助贷业务在金美信余额中占比在80%左右。
为了提升自营业务,金美信近两年逐步扩张线下市场,增设更多服务网点,近期还拓展了成都地区。有接近金美信消费金融人士表示,金美信线下业务利润并不理想,直营展业成本较高,后期可能往远程管理、渠道和代理模式转换。
尤其是在南银法巴等消金新势力入局,商业银行信用卡和消费贷产品下沉,金美信线下业务受到冲击。在产品不具明显优势的前提下,很难卷动其他参与者。
开业六年,金美信消费金融仍居持牌消金尾部,体量较小且股东优势不突出,这也决定了其扩张缺乏底气。
财报显示,2018年-2020年,金美信营业收入分别为0.08亿元、1.15亿元、2.40亿元;净利润30万元、2559万元和5857万元。
2021年-2022年,金美信实现营业净收入3.12亿元、4.14亿元;净利润6929.86万元、7895.64万元;总资产45.63亿元、60.92亿元。
可以看到,金美信自开业以来一直保持小而美的经营模式,营收利润和资产均稳步提升。但若想继续扩张,金美信需补充资本能力。目前,金美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5亿元,所有者权益7.22亿元,资本充足水平更多靠利润留存支撑。
2022年6月份,银保监会厦门监管局同意金美信消费金融变更注册资本的申请,金美信消费金融通过现有股东以现金同比例增加注册资本方式,将注册资本由5亿元增至10亿元。
数月后,厦门银保监局发布金美信消费金融行政许可事项注销决定书,由于金美信消费金融未在规定时间完成法定变更手续,核准的增资申请被注销。市场猜测,增资失败可能系股东方国美影响。
资产渴望,线下能解?
越来越多的消费金融公司把战略重心向线下倾斜,试图突破线上流量格局的集中化和寡头化。新旧消金势力齐聚线下,商业银行消金分支向下渗透,想靠线下缓解资产荒焦虑并非易事。
就房抵贷而言,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入局者虽然不多,仅中银消金、锦程消金、晋商消金、金美信等几家下场,但中邮消金、兴业消金等头腰部消费金融公司的信用贷产品覆盖了房产客群,而房抵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的优势业务,多方竞争让其已成红海。
尽管相比信用贷,抵押贷因有抵押资产风险更可控,但产品复杂程度和管理难度也是大幅提升,这让不少消费金融公司不愿涉足。
消费金融从业者表示,房抵风险系数低,客户不还钱可以处理资产,但处置需要较长周期,一般需要六个月,最长需要一年,全部流程走下来费用也不低。
“另外,房抵产品额度高且占用资金周期长,需要消费金融公司具备大量的资金储备。”相比小额高频的线上助贷业务,尤其是固收兜底的助贷资产,消费金融公司更不愿在房抵业务上耗时耗力。
合规压力,也是消金公司布局房抵的一大考虑。房抵客群的资金周转需求大,导致贷后资金流向管理难度增加,如锦程消金就曾发生房抵贷款流向经营领域,也因贷后管理不到位违反审慎经营原则被罚。
不只是房抵业务,消费金融公司线下主力产品白领贷、社保公积金、八大行业产品,更是卷到天际。前有兴业消金、杭银消金、尚诚消金、中银消金、中邮消金等老牌线下玩家,后有南银法巴、宁银消金新秀,再加上信用卡和商业银行消费贷业务渗透,让消费金融公司资金定价空间被压缩到极致,想靠差异化出圈难度十分大。
具体而言,难度体现三方面。第一,直营是最稳妥的线下扩张模式,但直营需要有基因和股东资源协同,且人员支出、运营成本较高,小体量平台很难吃得消。代理和渠道业务虽然模式较轻,但风险把控不易。
第二,线下业务考验获客、风控等核心自营能力,不仅要风险自担,而且获利周期较长。这远没有直接批发资金,依靠固收或分润赚取助贷收益来得快、来得稳。如果自主风控能力不足,扩张更无从谈起。
第三、宽松的市场环境,充裕的低成本资金,让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也盯上线下优质消金客群,而利率压降后消金公司的客群也适当上移,银行和非银势力交锋线下,除了补充地推网络延伸产品触达,消金公司很难赢得优势。
尽管如此,消费金融公司也不惜成本下场火拼。产品端,从八大行业、白领贷、业主贷、房抵贷到营业执照贷、烟商贷,客群边界进一步拓宽;成本端,压降融资对客息费,从7天免息演化到30天免息。
资产焦虑增加,顺势引发消费金融公司营收利润增速下滑,获客成本及风险成本攀升。参照消费金融公司2022年业绩指标,行业整体净利率水平下降3%以上,其中反映出各家消费金融公司信用减值损失和运营成本增加。
但从持牌消金的业务演变趋势看,助贷向自营模式的转换,必然会引起上述业绩波动,这也是消费金融行业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虽然持牌消金整体仍靠助贷输血,但自营资产占比提升也是比较确定的趋势。
因此可以看到,持牌消费金融第二个十年开局以来,主流消费金融公司在助贷端更倾向以分润模式接入,以自营博得更大利润空间。并且,主动对接流量平台获客,在留客和活客的用户经营层面投入更大精力。
线下的变化更显而易见,具备资金和技术能力的消费金融公司增加,持牌系展业网络逐渐延伸,业务渗透率也会进一步提升。虽然在短期内的投入回报比不如助贷,但自营所沉淀的流量和跑通的风险模型,为消费金融公司长期发展打下根基。
总之,自营很难,但改变已经开始。